【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是出自《资治通鉴》的一篇短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勉名将吕蒙学习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我提升的必要性。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特色,并从中获得启发。
一、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内容说明 |
|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能准确翻译并复述课文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孙权的劝学智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 理解孙权劝学的意图及吕蒙的学习态度变化 | 分析人物语言特点,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 通过提问“你有没有被别人劝过学习?效果如何?”引发学生兴趣;
- 简要介绍孙权和吕蒙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疑难字词;
- 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讲解重点词语(如“孤”“岂”“遂”等)。
3. 精读分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语气、用词,体会其劝学的智慧;
- 对比吕蒙前后的变化,探讨学习带来的影响。
4. 延伸拓展(10分钟)
- 结合现实,讨论“学习是否只在少年时期?”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历,增强共鸣。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孙权劝学的启示;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四、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关键词:劝学、学习、改变、智慧
人物:孙权(善劝)、吕蒙(从不学→勤学)
主题:学习改变命运,贵在坚持
```
五、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了文言文的理解力;
- 在语言分析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表达的技巧;
- 可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
结语:
《孙权劝学》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则关于成长与改变的寓言。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力量,珍惜学习机会,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