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译文】一、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重要对话,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对鲁国大夫季氏即将出兵攻打颛臾一事的讨论。文中通过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他“仁政”“德治”的思想。
孔子认为,作为士人应以道义为重,不应助纣为虐。他批评冉有和季路未能劝阻季氏的行为,强调君子应当秉持正道,不参与不义之举。同时,他也指出,国家之间应以和平共处为主,不应轻易发动战争。
本文语言简练,思想深刻,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季氏将伐颛臾。 |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
|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冉有和季路去见孔子说:“老师您想这么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做。” |
| 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孔子)说:“从前先王把颛臾作为东蒙山的祭祀主,而且它处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冉有说:“老师您想这么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做。” |
| 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颛臾,从前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祭祀主,而且它处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池坚固,又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嘴上说‘想要’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国家的人,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如果平均就没有贫穷,和睦就不会人少,安定就不会倾覆。” |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如果是这样,那么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应修明文德来招致他们。已经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下来。” |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以德怀之;邦域之内,而不能以礼治之;天下有道,而不能以义辅之:可谓‘愚’矣!” |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老师,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德行感化他们;在鲁国境内,却不能用礼制治理;天下有道时,又不能用正义辅助:可以说是‘愚蠢’了! |
三、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对一次政治事件的记录,更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文章强调了“仁政”“德治”的重要性,主张以道德教化代替武力征服,体现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