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前倨后恭”是一个用来形容人态度前后不一、先傲慢后恭敬的成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张仪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张仪在楚国被囚禁时,面对不同身份的人所表现出的态度变化。
成语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在楚国被诬陷偷了玉璧,遭到囚禁。他为了脱身,暗中贿赂楚国的宠臣,并通过这个人向楚王说情。楚王最终释放了他。张仪出狱后,对那位宠臣非常恭敬,甚至称其为“先生”。而之前在未得势时,他对这位宠臣却十分轻视,态度傲慢。因此,世人便用“前倨后恭”来形容这种态度转变。
故事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前倨后恭 |
出处 | 《史记·张仪列传》 |
意思 | 前面傲慢,后面恭敬,形容人态度前后不一 |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张仪被楚国囚禁,后因贿赂宠臣得以释放 |
表现 | 张仪对宠臣态度由轻视变为恭敬 |
启示 | 警示人们不要因权势变化而改变对人的态度,应保持真诚与尊重 |
总结
“前倨后恭”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时,不应因地位或利益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那些始终如一、不因外在环境而动摇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警惕自己是否也曾有过“前倨后恭”的行为,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