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残年指的是什么】“风烛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到了晚年,身体虚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状态。这个词语形象地比喻了老年人如风中之烛,随时可能熄灭,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
一、
“风烛残年”出自《晋书·王导传》:“风烛残年,朝不保夕。”原意是指像风中的蜡烛一样,随时可能熄灭,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到了晚年,身体衰弱、寿命将尽的状态。
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表达对老年人体弱多病、生命垂危的同情和感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风烛残年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原意 | 比喻像风中的蜡烛一样脆弱,随时可能熄灭 |
引申义 | 形容人到了晚年,身体衰弱、生命即将结束 |
使用场景 | 文学、正式场合,表达对老年人的同情 |
情感色彩 | 带有悲凉、惋惜的情绪 |
注意事项 | 不宜用于日常口语,避免冒犯他人 |
近义词 | 暮年、老迈、迟暮 |
反义词 | 青春、年少、壮年 |
三、结语
“风烛残年”虽带有几分凄凉,但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关爱老人。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许多老年人依然可以健康长寿,因此在使用这一词语时,应结合具体情境,做到尊重与理解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