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秋毫指的是什么意思】“明察秋毫”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明亮到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敏锐。其中,“秋毫”是关键部分,很多人对它的具体含义存在疑问。
一、
“秋毫”原意是指秋天动物身上长出的细小绒毛,通常指极为纤细、微小的东西。在成语“明察秋毫”中,“秋毫”用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强调观察力极其敏锐,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不仅用于视觉上的观察,也可引申为对事情本质的深刻理解。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引申义 | 常用场景 |
明察秋毫 | 形容人观察力极强,能看到极细微的事物 | 《孟子·梁惠王上》 | 比喻对事物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 赞扬一个人细致入微、善于发现细节 |
秋毫 | 秋天动物身上的细小绒毛 | 古代文献 | 极细微的事物 | 多用于文学或比喻中 |
三、补充说明
“秋毫”在古代常用来形容极小的事物,比如“秋毫之末”就是指最细小的部分。古人认为,只有真正具备敏锐观察力的人,才能看到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明察秋毫”也常被用来赞美人的智慧与细致。
此外,在现代语境中,“明察秋毫”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层面,也可以用于分析问题、辨别真相等方面,强调一种全面、深入的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秋毫”虽然字面意思简单,但在成语中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