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风霁月是什么意思】“光风霁月”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濂溪诗》:“明月照江水,清风拂面来。光风霁月,天地同开。”原意是指雨后初晴时明亮而清爽的景象,后来引申为一种明朗、开阔、纯净的心境或环境。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性格开朗、胸怀宽广、心地纯洁,也用来描绘自然景色的清新明朗。在文学作品中,“光风霁月”常被用作象征美好、高洁、宁静的意境。
“光风霁月”最初是描述雨后天晴、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自然景象,后来引申为一种心境和人格的象征。它代表了豁达、开朗、纯净、高雅的精神状态,常用于赞美人的品德或描绘优美的自然风光。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书法、诗词等文化领域中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表格展示:
词语 | 光风霁月 |
拼音 | guāng fēng jì yuè |
出处 | 宋代黄庭坚《濂溪诗》 |
原义 | 雨后天晴时的明亮、清爽景象 |
引申义 | 心境开朗、胸怀宽广、心地纯洁 |
用法 | 形容人品高尚、环境优美、心境宁静 |
文化内涵 | 象征美好、高洁、宁静的意境 |
现代使用 | 较少用于日常口语,多见于文学、书法、诗词等场合 |
同义词 | 清风明月、心旷神怡、胸怀坦荡 |
反义词 | 阴云密布、心胸狭窄、浑浊不清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光风霁月”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自然描写,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性和谐统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