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成语故事介绍】“漏网之鱼”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追捕或搜查中逃脱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渔猎活动,后来被引申为对逃亡者或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描述。
成语出处
“漏网之鱼”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宋,宋人请降,楚人弗许。……晋师三日馆谷,四日而归。楚人不复战,遂以兵还。……于是楚人得其一军,而晋人失其一军。……楚子曰:‘今吾得其一军,而晋人失其一军,是吾胜也。’……楚人得其一军,晋人失其一军,楚人得其一军,而晋人失其一军,故曰‘漏网之鱼’。”
不过,更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后人根据类似情节编写的,用以形容那些本应被捕却侥幸逃脱的人。
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漏网之鱼 |
拼音 | lòu wǎng zhī yú |
出处 | 《左传》或其他历史文献(具体出处存疑) |
含义 | 形容在追捕或搜查中逃脱的人或事物 |
用法 | 多用于比喻逃过惩罚、未被发现的人或事 |
近义词 | 逃之夭夭、漏网之鱼、逍遥法外 |
反义词 | 落网之鱼、罪有应得、绳之以法 |
成语故事简介
相传古代有一位渔夫,在一次捕鱼时,他精心布置了渔网,希望捕捉到最多的鱼。然而,有一条鱼却巧妙地避开了渔网,成功逃脱。渔夫虽然失望,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感叹这条鱼真是“漏网之鱼”。
后来,“漏网之鱼”逐渐被用来比喻那些本应被抓捕或受到惩罚,却因为某种原因逃脱的人。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现实中的逃犯,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事情或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或处理。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漏网之鱼”常用于新闻报道、法律案件分析以及日常对话中,表示那些原本应该被抓住或处理,但因各种原因未被发现的人或事。例如:
- “警方虽已逮捕多名嫌疑人,但仍有一名主谋尚未落网,堪称漏网之鱼。”
- “这个漏洞虽然小,但也可能是系统中的漏网之鱼。”
总结
“漏网之鱼”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社会生活中对逃避责任或惩罚者的批评。它提醒人们,即使表面上看似逃脱了惩罚,但终究可能面临后果。同时,也警示人们要更加细致地防范和排查,避免留下“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