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盘虎踞出处于哪里】“龙盘虎踞”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地势险要、气势雄伟的地理特征。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历史、地理和文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那么,“龙盘虎踞”具体出自哪里?它又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呢?
一、成语出处
“龙盘虎踞”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原文如下:
> “亮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周瑜曰:‘刘备,人杰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孔明曰:‘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虽然这段话中并未直接出现“龙盘虎踞”,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成语的含义密切相关。
真正明确使用“龙盘虎踞”这一成语的是东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引用的典故。他提到:
> “建业(今南京)地形,龙盘虎踞,帝王之都。”
这句话后来成为“龙盘虎踞”成语的来源之一,意指南京地势险要,适合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龙盘虎踞 |
拼音 | lóng pán hǔ jù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 |
含义 | 形容地势险要、形势雄伟,多用于描述山河壮丽或城池坚固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地理环境或军事要地,也可比喻人才聚集之地 |
近义词 | 山河险固、地势险要、雄伟壮观 |
反义词 | 地势平坦、易攻难守 |
三、历史与文化意义
“龙盘虎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描述,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地势险要的地方往往被视为建都的理想之地。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因其“龙盘虎踞”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
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人物具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比如“人才辈出、龙盘虎踞”。
四、总结
“龙盘虎踞”源于古代对地理形势的观察和赞美,最早见于《三国志》及其注释中,象征着地势险要、气势磅礴。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一种体现。
结语:
“龙盘虎踞”虽简短,却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与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