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他在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时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强调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如同水与舟的关系:水可以承载舟船,也可以将舟船倾覆。
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的重要观点,最早见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否则将失去民心,导致政权不稳。
该观点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引用,也在现代政治哲学中具有深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倡导“以人为本”政策的思想基础之一。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句子原文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 出处 | 《谏太宗十思疏》 |
| 作者 | 魏征(唐朝) |
| 背景 | 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时提出 |
| 含义 | 比喻人民是国家的根基,统治者若失民心,将导致政权崩溃 |
| 历史意义 | 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
| 现代应用 | 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强调民生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三、结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任何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信任。因此,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尊重民意、关注民生都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