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是谁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被用来比喻功成之后,主上对功臣的猜忌和抛弃。这句话最早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范蠡在劝谏文种时所说。
一、
“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其背景与越王勾践灭吴后,对功臣的处理有关。范蠡在帮助勾践成功后,意识到勾践的多疑性格,便选择隐退。他劝告同僚文种也应尽早离开,否则将面临不测。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正是他在劝谏中所引用的句子。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现实,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当目标达成后,曾经依赖的人可能被视为威胁或负担。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作者/人物 | 范蠡(劝谏文种时所说) |
原文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背景 |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对功臣产生猜忌 |
含义 | 功成之后,功臣可能被抛弃或杀害 |
用途 | 常用于形容政治斗争中“功高震主”的后果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对权力结构的分析 |
三、延伸思考
这句话不仅是历史的写照,也是对人性和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没有“走狗烹”的残酷手段,但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如职场中的“功高盖主”、企业中对“功臣”的打压等。因此,“飞鸟尽,良弓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警示。
结语:
“飞鸟尽,良弓藏”虽出自古代,但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却跨越时代,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需警惕潜在的风险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