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在企业会计与成本管理中,计划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它通过设定产品或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来简化日常的成本核算工作,并便于对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本文将总结计划成本法的核心计算公式,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应用方式。
一、基本概念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即标准成本)来记录和核算材料、人工及制造费用等成本。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称为“成本差异”,通常用于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
二、主要计算公式
项目 | 公式 | 说明 |
材料成本差异率 | (实际材料成本 - 计划材料成本) ÷ 计划材料成本 × 100% | 反映材料成本偏离计划的程度 |
材料成本差异额 | 实际材料成本 - 计划材料成本 | 表示实际成本高于或低于计划成本的金额 |
单位产品计划成本 | 材料计划成本 + 人工计划成本 + 制造费用计划成本 | 每件产品的总计划成本 |
实际成本 | 材料实际成本 + 人工实际成本 + 制造费用实际成本 | 某个时期内实际发生的总成本 |
成本差异总额 | 实际成本 - 计划成本 | 总体成本偏差,可用于分析成本控制效果 |
完工产品成本 | (计划成本 × 完工数量)+ 成本差异调整 | 结合计划成本与差异计算实际完工成本 |
三、应用实例
假设某企业生产A产品,计划成本如下:
- 材料:5元/件
- 人工:3元/件
- 制造费用:2元/件
- 单位计划成本:10元/件
本月实际发生情况如下:
- 生产数量:1,000件
- 实际材料成本:5,500元
- 实际人工成本:3,200元
- 实际制造费用:2,100元
则:
- 实际成本总额 = 5,500 + 3,200 + 2,100 = 10,800元
- 计划成本总额 = 10元 × 1,000件 = 10,000元
- 成本差异总额 = 10,800 - 10,000 = 800元(超支)
四、总结
计划成本法通过预设标准成本,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分析。通过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该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核算流程,但也要求企业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尽可能准确,以提高后续分析的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成本法(如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的对比,可继续关注相关专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