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即具有坚定信念、不为外物所动、坚守正道的人。
一、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真正的“大丈夫”并非仅凭身份或地位,而是要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独立人格。孟子通过这句话指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原则的人,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诱惑或压迫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归纳
核心观点 | 内容解释 |
大丈夫的定义 | 不在于权力或财富,而在于道德操守与人格独立。 |
居天下之广居 | 指居住在正直、公正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明。 |
立天下之正位 | 站在正义的位置上,不偏不倚,坚持正确的立场。 |
行天下之大道 | 走光明正大的道路,遵循天理与人道。 |
得志与不得志 |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
富贵不能淫 | 不因富贵而迷失本性,保持清廉与节操。 |
贫贱不能移 | 即使贫穷低贱,也不改变志向与操守。 |
威武不能屈 | 面对强权与威胁,依然不低头、不妥协。 |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权力压迫、物质享受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靠外在条件来衡量,而是看其内在的修养与担当。
四、结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也是现代人应当铭记的做人准则。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