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三字,初读似是古道边的叹息,细品却如人生路上的低语。此诗虽为古风之名,实则承载着无数人对前路的迷茫与思索。在历史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曾以“行路难”为题,抒发胸中块垒,或悲愤,或感慨,或自勉。而今重读此题,亦是重拾一种心境。
“行路难”,并非指路途之险峻,而是人心之曲折。人生如逆旅,行路如跋涉,每一步都需谨慎,每一程皆有风雨。有人因志向未达而叹“行路难”,有人因世事无常而感“行路难”,更有人因前路迷惘而惧“行路难”。然而,正是这“难”字,才让前行有了意义。
古时李白曾作《行路难》三首,其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道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他虽有凌云之志,却遇困顿之境,然其笔下仍不掩豪情,终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收束,展现出一种超越困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至今仍令人动容。
而今再观“行路难”,不再只是对命运的控诉,更是对生命的体悟。行路者,未必能抵达彼岸,但每一步脚印,都是成长的痕迹。所谓“难”,或许正是修行的过程。若无荆棘,何来坚韧?若无坎坷,何来坚持?
在这条名为“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或许都会遇到各自的“行路难”。有时是选择的困惑,有时是梦想的遥远,有时是现实的压迫。但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仍能继续前行。
“行路难”不只是一个标题,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愿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都能在“难”中找到方向,在“苦”中看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