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名词解释】一、
“闻过则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不仅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和感激。这个成语强调了虚心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的美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的重视。
该成语最早见于《论语·学而》:“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闻过则喜”,但其精神内核与此高度一致。后世文人多用此成语来表达对批评的开放态度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闻过则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企业管理、个人成长等方面,能够正确对待批评并积极改进,是提升自身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闻过则喜 |
| 出处 | 源自《论语》,虽未直接出现,但精神源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 |
| 字面意思 | 听到别人的批评或指出自己的错误,感到高兴 |
| 引申含义 | 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勇于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
| 哲学背景 | 儒家思想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完善理念 |
| 现代意义 | 在人际交往、工作学习中保持开放心态,促进个人成长 |
| 使用场景 | 适用于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同事之间等需要沟通和反馈的情境 |
| 近义词 |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
| 反义词 | 闻过则怒、刚愎自用 |
三、结语
“闻过则喜”不仅是古代圣贤提倡的一种修养方式,更是现代人提升自我、改善关系的重要态度。面对批评,若能以平和之心接受,并从中汲取教训,便能在不断反思中走向成熟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