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成语解释】“推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该成语原意是指对诗句中的字词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后引申为对文章、语言或事情的认真思考和细致研究。在日常使用中,“推敲”常用来形容人在写作、说话或处理问题时的严谨态度。
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推敲 | 
| 拼音 | tuī qiāo | 
| 出处 | 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 原意 | 对诗句中用词反复斟酌、修改 | 
| 引申义 | 对文字、语言或事情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细致、严谨的态度 | 
| 近义词 | 精雕细琢、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 
| 反义词 | 草率从事、粗枝大叶、马虎了事 | 
成语故事背景
“推敲”一词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经历。据传,他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为了选择“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反复思索,甚至在路上一边骑驴一边比划,最终决定用“敲”字,因为“敲”字更显出月夜的静谧与意境。后来,韩愈建议他用“敲”字,贾岛非常赞同,从此“推敲”便成为形容反复斟酌词语的典故。
成语使用示例
1. 写文章时要多推敲,不能草率下笔。
2. 这个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3. 他对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注重,做事总是反复推敲。
使用建议
“推敲”一词适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表达对语言、文字或计划的重视时更为恰当。在口语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避免显得过于书面化或生硬。
通过了解“推敲”的来源、含义及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