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是谁的典故】“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这两个成语,常被连在一起使用,用来形容一个人陷入重重包围、孤立无援的困境。它们都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时期,与西楚霸王项羽密切相关。
一、典故背景总结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的是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的联军包围,夜里听到四面都是楚地的歌声,误以为楚军已全部投降,导致军心动摇,最终兵败自刎。
“十面埋伏”则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的是韩信在楚汉战争中,设下十面埋伏,将项羽围困于垓下,为最终击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典故虽然分别出自不同的篇章,但都与项羽的失败有关,因此常被联系在一起使用。
二、典故对比表格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概述 | 涉及人物 | 含义/寓意 | 
| 四面楚歌 |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被围,夜闻楚歌,军心动摇 | 项羽 | 孤立无援,士气崩溃 | 
| 十面埋伏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韩信设伏,围困项羽于垓下 | 韩信、项羽 | 布局严密,以智取胜 | 
三、总结
“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虽出自不同篇章,但都围绕项羽的失败展开,反映了他在楚汉战争中的处境。前者强调心理战对士气的打击,后者突出军事策略的重要性。两者结合,更凸显了项羽从巅峰走向灭亡的过程。
这些典故不仅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后人形容困境与谋略的经典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