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伏无违的伏的解释】在《西游记》中,“拱伏无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孙悟空被天庭招安后的情境。其中“伏”字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一、
“拱伏无违”出自《西游记》第二回,原文为:“自那以后,众猴见他(孙悟空)有神通,便拱伏无违。”这里的“拱伏”意为低头、顺从、服从;“无违”则是没有违背的意思。合起来,“拱伏无违”指的是孙悟空在被天庭招安后,表面上对天庭表示臣服,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归顺,仍保持其桀骜不驯的性格。
而“伏”字在此处主要表达的是“顺从、服从”的意思,而非“倒下、躺下”。因此,“拱伏无违”的核心含义是: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服从,但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或屈服。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拱伏 | 低头、顺从、服从 | 表示表面的臣服或敬意 |
无违 | 没有违背 | 指没有违反某种原则或命令 |
拱伏无违 | 表面服从,内心不服 | 指表面上顺从,实则不真正认同 |
三、补充说明
“伏”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如“倒下”、“伏地”、“降服”等。但在“拱伏无违”这一语境中,它更偏向于“顺从、服从”的意思。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即通过表面行为与内在态度的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此外,“拱伏无违”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表面上遵从命令,实际上并不真心接受,带有一定讽刺意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拱伏无违”中的“伏”并非简单的“倒下”或“躺下”,而是指一种形式上的顺从,强调的是行为与心理的不一致。这种语言现象在古典文学中十分常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