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一词多义】在《荆轲刺秦王》这篇经典的历史散文中,许多词语具有多种含义,体现了古汉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这些一词多义现象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也对理解文意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荆轲刺秦王》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展示。
一、常见一词多义词语及解释
1. 见
- 出现、显露:如“秦王必喜,见臣”(见到)。
- 被: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欺凌)。
- 看见:如“见渔人,乃大惊”(看到)。
2. 使
- 派遣、命令:如“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
- 让、令:如“使此人不复出”(让这个人不再出来)。
- 使者:如“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使者)。
3. 辞
- 言辞、话语:如“辞曰”(说)。
- 推辞、拒绝:如“辞谢”(推辞)。
- 告别:如“辞别”(告辞)。
4. 顾
- 回头看:如“顾笑武阳”(回头看)。
- 只是、不过: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只是)。
- 照顾、顾及:如“顾此失彼”(顾及)。
5. 行
- 行走、行动:如“行而不辍”(走)。
- 行为、品行:如“其行虽不轨于正义”(行为)。
- 可以、能够:如“行,吾与子游”(可以)。
6. 图
- 地图:如“图穷匕首见”(地图)。
- 考虑、谋划:如“图谋不轨”(谋划)。
- 画图、描绘:如“图其形”(画出形状)。
7. 为
- 是、成为:如“为天下笑”(被)。
- 替、给:如“为其所困”(替)。
- 做、作为:如“为君翻作《琵琶行》”(做)。
8. 以
- 用、凭借: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 用来、以便:如“以待大王”(用来)。
- 因为、由于:如“以弱为强”(因为)。
9. 之
- 的:如“荆轲之友”(的)。
- 他、他们:如“愿得将军之首”(他的)。
- 往、到:如“送之至水滨”(到)。
10. 亡
- 逃亡、逃跑:如“亡去不义”(逃走)。
- 失去、没有:如“亡羊补牢”(失去)。
- 灭亡、消亡:如“秦王灭六国”(灭亡)。
二、一词多义词语总结表
词语 | 含义1 | 含义2 | 含义3 | 出处示例 |
见 | 出现、显露 | 被 | 看见 | 秦王必喜,见臣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见渔人,乃大惊 |
使 | 派遣、命令 | 让、令 | 使者 | 使使以闻大王 / 使此人不复出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 |
辞 | 言辞、话语 | 推辞、拒绝 | 告别 | 辞曰 / 辞谢 / 辞别 |
顾 | 回头看 | 只是、不过 | 照顾 | 顾笑武阳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顾此失彼 |
行 | 行走、行动 | 行为、品行 | 可以 | 行而不辍 /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 行,吾与子游 |
图 | 地图 | 考虑、谋划 | 画图 | 图穷匕首见 / 图谋不轨 / 图其形 |
为 | 是、成为 | 替、给 | 做、作为 | 为天下笑 / 为其所困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以 | 用、凭借 | 用来、以便 | 因为 | 以勇气闻于诸侯 / 以待大王 / 以弱为强 |
之 | 的 | 他、他们 | 往、到 | 荆轲之友 / 愿得将军之首 / 送之至水滨 |
亡 | 逃亡、逃跑 | 失去、没有 | 灭亡 | 亡去不义 / 亡羊补牢 / 秦王灭六国 |
三、结语
《荆轲刺秦王》作为一篇历史散文,语言凝练、寓意深远。其中,“一词多义”现象不仅反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思想深度。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结合上下文,灵活掌握词语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