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流涕的典故和含义】“恸哭流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悲痛至极的情绪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以下是对该成语的典故与含义的总结,并附有表格形式的归纳。
一、典故来源
“恸哭流涕”最早见于《左传》和《史记》等古代文献,但最著名的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的描述。其中提到项羽在失败后悲痛欲绝,以至于“恸哭流涕”,表达了他内心的极度哀伤与绝望。
此外,在《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如刘备得知关羽之死时,也曾“恸哭流涕”,显示出他对部下的深厚情谊与深切哀痛。
这些历史人物的悲痛表现,使得“恸哭流涕”逐渐成为表达强烈情感的常用成语。
二、含义解析
“恸哭流涕”的字面意思是“痛哭流泪”,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表示情绪上的极度悲伤,还可能包含对失去亲人、朋友、理想或事业的痛苦。
在不同语境下,“恸哭流涕”可以指:
- 对亲人去世的悲痛
- 对重大失败的失望
- 对理想破灭的绝望
- 对友情、爱情的深切怀念
这种情绪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体现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触动与震撼。
三、使用场景
“恸哭流涕”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常见于:
- 历史记载
- 文学作品
- 悼词或祭文
- 个人情感表达(如演讲、文章)
在现代口语中,虽然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场合仍能起到强调情感的作用。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词语 | 含义说明 |
近义词 | 痛不欲生、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
五、总结
“恸哭流涕”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情”的重视。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这一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值得我们在阅读与写作中加以理解和运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恸哭流涕 |
出处 | 《左传》、《史记》、《三国志》等古代文献 |
含义 | 表示极度悲伤、悲痛至极的情感状态 |
典故 | 项羽、刘备等历史人物因重大打击而悲痛哭泣 |
使用场景 | 历史记载、文学作品、悼词、个人情感表达 |
近义词 | 痛不欲生、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