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不能犯具体是什么】在刑法理论中,“对象不能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既遂或未遂时具有重要意义。它与“手段不能犯”相对,主要涉及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本身不具备实现犯罪目的的可能。
一、
“对象不能犯”是指行为人误以为其行为能够达到犯罪目的,但实际上其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并不具备实现该目的的可能性。例如,行为人试图用假币去购买商品,但对方并未识别出是假币而接受了交易,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意图,但由于对象(假币)本身无法完成诈骗目的,因此属于“对象不能犯”。
与之相对的是“手段不能犯”,即行为人使用的手段本身不具备实现犯罪目的的可能性,如用木棍去杀人,因木棍无法造成死亡结果,也属于手段不能犯。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对象不能犯”的认定,通常会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未遂或者不构成犯罪。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对象不能犯 | 手段不能犯 |
| 定义 | 行为人针对的对象本身不具备实现犯罪目的的可能性 | 行为人使用的手段本身不具备实现犯罪目的的可能性 |
| 例子 | 用假币购物,对方未识别并接受 | 用木棍击打他人,无法造成伤害 |
| 主观方面 | 有明确的犯罪故意 | 有明确的犯罪故意 |
| 客观方面 | 对象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 手段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
| 法律后果 | 一般认定为犯罪未遂 | 一般认定为犯罪未遂 |
| 判例参考 | 某些诈骗案中使用假币被认定为对象不能犯 | 某些杀人案中使用非致命工具被认定为手段不能犯 |
三、结语
“对象不能犯”是刑法中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看似有危害但实际无法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时,能够帮助司法机关更准确地判断行为性质。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刑法中的“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界限,避免对行为人做出过重的刑事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