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欣于所遇中的于什么意思】在古汉语中,“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介词,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接受者、处所、对象等。在文言文句子“当其欣于所遇”中,“于”的用法和意义值得深入分析。
一、
“当其欣于所遇”出自《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他(指古人)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的时候。”其中,“于”字在这里起到连接作用,表示“对……感到高兴”,即“欣于所遇”可以理解为“对所遇到的事情感到高兴”。
具体来说,“于”在此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或“对于”。它引出的是“欣”的宾语,也就是“所遇”的内容。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出处 | 词性 | 含义 | 现代汉语对应 | 功能说明 |
| 于 | 当其欣于所遇 | 介词 | 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 | 对、对于 | 引出“欣”的宾语“所遇” |
| 欣 | 当其欣于所遇 | 动词 | 高兴、喜悦 | 高兴 | 表示情感状态 |
| 所遇 | 当其欣于所遇 | 动词短语 | 所遇到的事物 | 所遇到的事情 |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
三、补充说明
在古文中,“于”有多种用法,包括:
- 表示处所:如“生于忧患”;
- 表示对象:如“欣于所遇”;
- 表示比较:如“贤于己者”;
- 表示被动:如“受制于人”。
在本句中,“于”主要起到引出动作对象的作用,帮助表达“对……感到高兴”的意思,使句子结构更清晰,逻辑更严谨。
四、结语
“当其欣于所遇”中的“于”字,虽简单,却在句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连接了“欣”与“所遇”,还准确表达了古人面对事物时的情感反应。理解“于”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