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成语典故】“锋芒毕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显露自己的才能和锐气,不加掩饰。这个成语出自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锋芒毕露”成语典故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锋芒 | 比喻锐气或才华 |
毕露 | 完全显露出来 |
锋芒毕露 | 形容人的才能、锐气或个性等完全显露出来,往往带有张扬、外露的意思 |
二、成语出处
“锋芒毕露”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士之高者,不为利动;其下者,不为名驱。然则锋芒毕露,而有失于道。”这里的“锋芒毕露”原意是形容人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或误解。
后来,这一成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人物性格时,常用来强调一个人的性格张扬、自信甚至有些锋利。
三、相关历史人物与故事
人物 | 故事简介 | 成语关联 |
王符 | 东汉思想家,主张改革,反对权贵,因直言不讳而被贬。他的文章中提到“锋芒毕露”,用来批评那些过于张扬的人。 | “锋芒毕露”最早出现于此 |
刘备 | 在三国时期,刘备虽性格谦逊,但在关键时刻也敢于表现自己,如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展现出一定的“锋芒”。 | 虽非直接用此成语,但体现类似精神 |
韩信 | 汉初名将,功高震主,最终因锋芒太露而遭猜忌,被吕后所杀。 | 反面例子,说明锋芒毕露可能带来危险 |
四、成语用法与演变
- 现代用法:多用于形容人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或才华,有时带褒义(如赞美人才),有时带贬义(如批评过于张扬)。
- 文学运用:在小说、散文中常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 现实意义:在职场、社交中,“锋芒毕露”既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风险的象征,需适度把握。
五、总结
“锋芒毕露”作为一则经典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提醒人们,在展现自我才能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和分寸,避免因过于张扬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锋芒毕露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形容才能或锐气完全显露出来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 |
历史人物 | 王符、韩信等 |
现实意义 | 展现自我与适度之间的平衡 |
通过了解“锋芒毕露”的来源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