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相闻是什么意思】“鸡犬不相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地方偏远、人烟稀少,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往来或联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乡村生活场景,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远,甚至连鸡和狗的声音都听不到。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犬不相闻 |
拼音 | jī quǎn bù xiāng wén |
出处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本义 | 鸡和狗的声音都听不到,形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方 |
引申义 | 形容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疏远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偏远地区或人际关系冷漠的情景 |
二、出处与背景
“鸡犬不相闻”最早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诗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但后来在使用中,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人烟稀少、彼此无交”的意思。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描述地理环境 | 这个山村地处偏僻,鸡犬不相闻,只有几户人家。 |
形容人际关系 | 他们两家多年不来往,可以说是鸡犬不相闻。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写一个荒村,鸡犬不相闻,更显出孤寂之感。 |
四、常见误用提醒
- 误用1: “鸡犬不相闻”不能用来形容现代城市中的邻里关系冷淡。
- 误用2: 不可单独使用“鸡犬不相闻”来形容一个人孤独,需结合上下文。
五、总结
“鸡犬不相闻”是汉语中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既可用于描写自然环境的偏远,也可用于表达人际关系的疏离。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其适用范围,避免误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