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是什么意思】“灯火阑珊”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绘夜晚的热闹景象或人烟稀少的场景。它源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意是指灯火渐暗、人影稀疏的夜晚景象,后来被引申为一种意境深远、略带寂寞却又充满美感的氛围。
以下是对“灯火阑珊”一词的详细总结与分析: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灯火阑珊 |
拼音 | dēng huǒ lán shān |
词性 | 形容词/名词(多用于描写场景) |
出处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原意 | 灯火渐暗、人影稀疏的夜晚 |
引申义 | 安静、朦胧、略带孤寂的意境 |
二、用法与语境
“灯火阑珊”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写夜晚、思念、孤独等情感时。它不仅描述物理上的灯光变暗,也象征着情感上的冷清或内心的迷茫。
- 例句1:夜深了,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几盏路灯在灯火阑珊中闪烁。
- 例句2:他在灯火阑珊处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三、文化内涵
“灯火阑珊”不仅是对夜晚景象的描写,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境美”,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体验。
- 情感表达:孤独、思念、失落、回忆
- 美学价值:含蓄、朦胧、富有诗意
- 现代应用:常用于影视、文学、广告等艺术创作中,营造氛围
四、常见误用与辨析
错误用法 | 正确用法 | 说明 |
“灯火阑珊”形容热闹场面 | “灯火通明”或“灯火辉煌” | “阑珊”强调灯光减弱,不适合形容热闹 |
“灯火阑珊”用于白天场景 | 不适合 | 该词专指夜晚景象 |
五、总结
“灯火阑珊”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既描绘了夜晚灯火逐渐熄灭的景象,又寄托了诗人对情感、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在现代语境中,它更多地被用来营造一种安静、朦胧、略带感伤的氛围,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日常表达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灯火阑珊”的诗词背景或使用案例,可参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及其他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