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的名词解释】一、说明
纵隔是人体胸腔内部的一个重要解剖区域,位于左右两侧肺之间,上起于胸廓入口,下至膈肌上方。它并非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由多个结构和组织共同构成的间隙。纵隔内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神经以及淋巴组织等重要器官和结构。
根据解剖学的划分,纵隔通常被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三个部分,每部分所包含的结构有所不同。了解纵隔的组成及其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胸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中,纵隔的变化常提示某些病理状态。
此外,纵隔内的病变可能包括肿瘤、感染、先天畸形等,因此对其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是临床医学中的基础内容。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纵隔是位于左右肺之间的胸腔内区域,由结缔组织分隔而成,包含多种重要器官和结构。 |
位置 | 上起胸廓入口,下至膈肌上方,介于左右肺之间。 |
组成结构 | 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神经、淋巴组织、脂肪等。 |
分部 | 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按前后顺序划分)。 |
前纵隔 | 包含胸腺、脂肪组织及少量血管。 |
中纵隔 | 主要包含心脏、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等大血管。 |
后纵隔 | 含有食管、胸导管、交感神经干等结构。 |
临床意义 | 纵隔病变可表现为肿瘤、感染、先天异常等,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常见病变 | 纵隔肿瘤、纵隔炎、纵隔气肿、淋巴结肿大等。 |
影像学表现 | CT或MRI可清晰显示纵隔结构变化,有助于定位和判断病变性质。 |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纵隔”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