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是什么意思】“式微”是一个汉语词语,常出现在古文或诗词中,用来形容事物逐渐衰落、变弱或势微的状态。它既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现象的减弱,也可以用来比喻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衰退。这个词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在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中仍有其特定的意义。
一、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后引申为事物逐渐衰落、势力减弱、情况变差等含义。在古代,“式微”多用于表达对国家衰败、世道艰难的感慨。现代语境中,“式微”则更多地被用作一种文学性的表达,强调某种状态的减弱或没落。
二、表格对比说明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现代使用情况 | 相关词 |
| 式微 | 事物逐渐衰落、变弱 | 《诗经·邶风·式微》 | 多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 | 较少直接使用,多用于文学分析 | 衰微、衰退、没落 |
| 式微 | 指天色渐暗 | 《诗经》原意 | 古代诗歌中常见 | 少见于日常口语 | 夜深、昏暗、暮色 |
| 式微 | 比喻社会、政治、文化等的衰落 | 后期引申意义 | 用于历史、文学评论 | 常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 | 衰落、颓废、式微 |
三、结语
“式微”虽然不是现代常用词汇,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内涵丰富,尤其在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式微”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和传统文化中的情绪表达。在写作或研究中适当使用“式微”,可以增添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