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含义】“式微”一词,常出现在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其含义较为深奥,容易引起误解。在现代汉语中,“式微”多用于描述事物逐渐衰落、势力减弱或状态变差的情况。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还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表达一种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现实落寞的感慨。
一、
“式微”源自《诗经》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原意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后引申为事情逐渐衰落、势微的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社会变迁、个人命运起伏的感叹。随着时代发展,“式微”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可用于描述国家、文化、行业、个人等方面的衰退趋势。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式微 |
| 出处 | 《诗经·邶风·式微》 |
| 原义 | 天色昏暗,象征夜幕降临,有归家之意 |
| 引申义 | 事物逐渐衰落、势微、没落 |
|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社会评论等 |
| 情感色彩 | 带有失落、哀伤、怀旧情绪 |
| 现代用法 | 描述国家、文化、行业、个人等的衰退 |
| 近义词 | 衰微、衰退、低迷、没落 |
| 反义词 | 兴盛、繁荣、鼎盛、强盛 |
三、使用示例
- 古文语境: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
表达对归家的渴望,也隐含对时局的不满与无奈。
- 现代语境:
- “这个传统手工艺正在式微。”
- “虽然公司规模缩小,但核心技术并未式微。”
四、结语
“式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无论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现代的评论者,都在用这个词表达对变化的感知与对未来的思考。理解“式微”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背后的历史与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