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太守原文及翻译】在古代中国,有许多清官廉吏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一钱太守”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典故之一。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官员的廉洁自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正廉洁的推崇。以下是对“一钱太守”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文章
“一钱太守”出自《后汉书·王涣传》,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叫刘宠的官员,因其清廉自持、不取百姓一文钱而被尊称为“一钱太守”。他在担任会稽郡太守期间,体恤民情,减轻赋税,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为表达感激之情,送给他一文钱作为纪念,但他坚决拒绝,只接受了一枚铜钱,象征着“一钱”的清廉精神。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及对清官廉吏的高度赞扬。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更是对官德的一种倡导。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会稽太守刘宠,清廉自持,不取民一文。 | 会稽郡太守刘宠,为人清廉自律,从不向百姓索取一文钱。 |
民皆感其德,送之,但辞不受。 | 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送他礼物,但他都婉言谢绝。 |
有老者献一钱,宠曰:“吾不取一文。”遂受其一。 | 有一位老人送他一文钱,刘宠说:“我不会拿一文钱。”于是只收了那一文。 |
后人称其为“一钱太守”。 | 后人因此称他为“一钱太守”。 |
三、结语
“一钱太守”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深刻的思想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应有的操守,也提醒后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廉洁奉公。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如需进一步探讨“一钱太守”背后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影响,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