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什么意思】“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提出。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一个具有引导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整合新的学习材料。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新信息的输入搭建桥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下面将从定义、特点、作用、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1. 定义: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在正式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引导性、概括性的学习材料,作为新知识的“锚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特点:
- 强调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 提供的是高层次、概括性的内容
- 目的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 可以是语言性的,也可以是图形或图表形式
3. 作用:
-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 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 降低学习难度,增强理解力
- 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4. 实施方法:
- 在讲解新内容前,先介绍一个与新内容相关的概述
- 使用类比、举例、图表等方式进行引导
- 鼓励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联系
5. 适用范围:
- 理科课程(如物理、化学等)
- 语言学习
- 社会科学类课程
- 任何需要构建知识体系的领域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提供一个具有引导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
提出者 | 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 |
核心思想 | 利用已有知识结构,为新知识搭建桥梁,促进有意义学习。 |
特点 | 概括性、引导性、连接新旧知识、提升理解力 |
作用 | 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促进长期记忆 |
实施方式 | 语言引导、类比、图表、举例、问题引导等 |
适用领域 | 理科、语言、社会科学等需要构建知识体系的课程 |
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知识时更加有条理、有方向。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自主学习和知识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