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私仇是什么意思】“公报私仇”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不正当的行为方式。它指的是利用公权力或公共职务之便,对个人恩怨进行报复或打击,以达到私人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不公正性,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道德谴责。
一、
“公报私仇”字面意思是“公开地为私人的仇恨而报复”,实际含义是利用职务或权力,对个人的恩怨进行报复。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和信任体系。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借公事泄私愤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组织中,这种行为被视为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二、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公报私仇 |
拼音 | gōng bào sī chóu |
出处 | 《左传·隐公十一年》:“其心既异,其言亦异;其行既悖,其志亦违。虽有小过,不足以掩大德,故曰‘公报私仇’。”(注:此为后人引申用法) |
含义 | 利用公权或职务之便,对个人恩怨进行报复的行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指责他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 |
近义词 | 以权谋私、公报私怨、借公济私 |
反义词 | 公正无私、秉公办事、廉洁奉公 |
使用场景 | 常见于新闻报道、评论文章、法律分析等场合。 |
社会影响 | 易引发公众不满,损害组织形象与公信力。 |
法律后果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构成职务犯罪或滥用职权罪。 |
三、延伸理解
“公报私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维护正义”,但实质上是将个人情感凌驾于公共责任之上,是一种典型的“以私害公”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强调法治与公平,任何公职人员都应做到“公私分明”,避免因个人恩怨影响公务执行。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警惕并抵制“公报私仇”的行为,倡导公正、透明、依法办事的价值观。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条款或历史案例,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