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民的意思是什么】“逋民”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历史研究中。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而言,其核心含义与“逃避”、“拖欠”或“未归”有关。
一、总结说明
“逋民”主要指因逃避赋税、兵役、劳役或其他官方义务而逃离原籍的人群。在古代社会,国家对百姓有严格的户籍和赋税制度,若有人不履行应尽的义务,便会被视为“逋民”。这类人往往处于游离状态,不受官府直接管辖,有时还可能成为地方势力或盗匪的组成部分。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逋民 |
拼音 | bū mín |
出处 | 常见于古代史书、文言文献,如《汉书》《后汉书》等 |
字面意思 | “逋”意为逃亡、拖欠;“民”即百姓 |
引申义 | 逃避赋税、兵役、劳役等义务的百姓 |
历史背景 | 古代国家实行户籍制度,逋民常被视为非法流民或叛乱者 |
社会影响 | 逋民的存在会影响国家税收和治安,常被政府追捕 |
相关术语 | 流民、逃户、流亡者、逃役者 |
三、结语
“逋民”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词汇,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人口和资源的控制方式。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