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师说的翻译及原文

2025-10-26 10:50:42

问题描述:

师说的翻译及原文,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6 10:50:42

师说的翻译及原文】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议论文,主要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文以加表格的形式,对《师说》的原文与翻译进行梳理,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文章概述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撰写的一篇议论文,写于公元785年左右。文章围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强调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平等学习理念。全文逻辑严密,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还大还是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只要道理存在,老师就应当存在。
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不如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他们所了解的道理有先后,专业技能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三、

《师说》通过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刻的哲理,阐明了“师”的本质与作用,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与普遍性。韩愈主张打破门第观念,提倡“不耻相师”,鼓励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老师,而非拘泥于身份或年龄。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尊重知识、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四、结语

《师说》不仅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尊师重道”理念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培养谦逊好学的态度,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