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首顿足意思】“摇首顿足”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情绪激动时的动作表现,通常带有无奈、愤怒或懊恼的情绪。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作品或古文中较为常见。
以下是对“摇首顿足”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摇首顿足 | yáo shǒu dùn zú | 摇头跺脚,表示极度的不满、气愤或无奈。 |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具体来源较难考据,但常见于古典小说或文言文中。
- 用法:多用于描写人物在面对困境、不公或强烈情绪时的反应,常带有夸张和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痛心疾首、怒发冲冠、捶胸顿足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表达愤怒 | 他听完消息后,气得摇首顿足,恨不得立刻去找对方理论。 |
表达无奈 | 面对这种情况,她只能摇首顿足,无能为力。 |
文学描写 | 书中描写主人公在得知亲人去世后,摇首顿足,悲痛欲绝。 |
五、总结
“摇首顿足”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通过动作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虽然它不是日常口语中的高频词汇,但在书面表达中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文化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