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区别】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的概念有着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其中,“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本文将从定义、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
1. 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它能够被人的感觉所反映。这一特性是物质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2. 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指的是“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质的本质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唯一特性强调的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即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根本属性强调的是物质的“活动方式”,即它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 联系: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则是运动得以存在的前提。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物质本质的理解。
二、对比表格
项目 | 物质的唯一特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 |
定义 |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运动性 |
核心含义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 物质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
理论来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 |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 |
本质特征 | 存在的客观性 | 存在的方式 |
与意识关系 | 独立于意识 | 与意识有相互作用 |
是否可变 | 不变 | 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等) |
意义 | 区分物质与意识的关键 | 解释世界变化的根本原因 |
三、结语
在哲学研究中,正确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及其与意识的关系。唯一特性强调的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根本属性则揭示了物质的动态本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