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而后工是什么意思】“词穷而后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语言到了穷尽的地步,反而能写出精妙的文章”。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进学解》:“周于辞者,其言也必工;词穷而后工。”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表达上感到词不达意、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时,反而会更加用心地推敲语言,最终写出更精炼、更深刻的作品。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语言的锤炼过程,以及在表达受限时,反而能够激发更深的思考和更高的艺术成就。它常用来形容作家或诗人在面对创作瓶颈时,通过不断打磨语言,最终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词穷而后工”是一种创作过程中的现象,指的是当作者在语言表达上遇到困难、感到“词穷”时,反而会更加注重语言的精炼与结构的严谨,从而写出更高质量的作品。这种现象反映了语言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磨砺出精品”的道理。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词穷而后工 |
出处 | 唐代韩愈《进学解》 |
字面意思 | 语言到了穷尽的地步,反而能写出精妙的文章 |
引申含义 | 在表达受阻时,反能写出更精炼、更深刻的作品 |
创作背景 | 韩愈认为,语言的丰富与表达的精准需要不断锤炼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文学创作中“苦思冥想后出佳作”的现象 |
现代应用 | 可用于鼓励创作者在遇到瓶颈时不要放弃,坚持打磨语言 |
价值意义 | 强调语言的锤炼过程,体现“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
总之,“词穷而后工”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创作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语言的局限时,不应退缩,而应将其视为提升写作水平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