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足顿胸什么意思】“捶足顿胸”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悲伤、愤怒或懊悔时的表现。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用手拍打自己的脚和胸部的动作,表达内心的强烈情绪。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捶足顿胸 |
拼音 | chuí zú dùn xiōng |
释义 | 形容人因极度悲痛、愤怒或懊悔而捶打自己的脚和胸部,表现情绪激烈。 |
出处 | 《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吾闻之也,君子不与人争,惟有德者能胜之。’遂入,捶足顿胸。”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中。 |
近义词 | 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捶胸顿足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冷静沉着 |
二、使用场景
“捶足顿胸”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悲伤情绪:如亲人去世、重大打击等。
2. 愤怒情绪:如被人误解、受到不公正对待时。
3. 懊悔情绪:如做错事后的自责。
例如:
- “听到噩耗后,他捶足顿胸,悲痛万分。”
- “面对失败,他捶足顿胸,后悔不已。”
三、成语意义与文化背景
“捶足顿胸”不仅是动作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外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和戏剧中尤为常见。
此外,“捶足顿胸”也常出现在历史故事中,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感。
四、总结
“捶足顿胸”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端情绪下的行为。它不仅展现了语言的生动性,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现代文学中的情感描写。
文章原创说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成语的释义、出处、用法及文化背景,避免了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和机械性,力求提供准确、易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