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词语解释】“膜拜”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极度尊敬、崇拜或敬畏。这个词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描述宗教仪式、文化现象或情感表达时更为常见。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拼音 | 基本含义 | 使用场景 | 情感色彩 |
膜拜 | mó bài | 双手伏地,以头触地的敬礼方式,表示极度的尊敬或崇拜 | 宗教仪式、文化活动、文学描写 | 庄严、虔诚、敬畏 |
二、详细解释
“膜拜”原意是指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仪,信徒在祭祀神灵或尊者时,双手伏地,额头触地,以示恭敬与服从。这种行为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尤为常见,也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
随着语言的发展,“膜拜”逐渐从一种具体的动作演变为一种抽象的情感表达,用来形容对某人、某事的高度敬仰。例如:“他对这位科学家的贡献深感膜拜。”
此外,在网络用语中,“膜拜”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常用于调侃或夸张地表达对某人能力、成就的佩服,如:“他居然能完成这么难的任务,真是让人膜拜!”
三、常见搭配与例句
- 搭配词组:
- 膜拜偶像
- 膜拜英雄
- 膜拜大师
- 例句:
- 他在台上演讲时,观众纷纷起身膜拜。
- 我对他的才华感到由衷的膜拜。
- 在寺庙里,信徒们轮流向佛像膜拜。
四、与其他类似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膜拜”的区别 |
跪拜 | 单膝或双膝跪地 | 更强调身体动作,不一定是极度的崇拜 |
敬仰 | 对人或事物的尊重和钦佩 | 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涉及具体动作 |
祭祀 | 向神灵或祖先献祭 | 多用于宗教或传统活动,不一定有“膜拜”动作 |
五、结语
“膜拜”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礼仪形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信仰、权威和杰出人物的尊重与向往。在现代语境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成为表达敬意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交流,“膜拜”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庄重而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