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晦日各是什么时候】在古代历法中,“朔”“望”“晦”是表示月相变化的重要术语,常用于农历的日期表示。了解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及其对应的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历法和文化习俗。
一、概念总结
1. 朔:指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此时月亮不可见,称为“新月”。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 望:指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相对的位置,此时月亮最圆最亮,称为“满月”。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五。
3. 晦:指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但因角度关系,月亮无法被观测到,通常出现在农历月底,即农历最后一天。
二、表格展示
| 术语 | 含义 | 对应农历日期 | 备注 |
| 朔 | 月亮与太阳在同一方向,不可见 | 每月初一 | 是新月开始的标志 |
| 望 | 月亮与太阳相对,最圆最亮 | 农历十五 | 也叫“满月” |
| 晦 | 月亮再次不可见,接近下一个月初一 | 农历月末(如二十九或三十) | 有时称“残月” |
三、实际应用举例
- 朔:2025年1月1日为农历正月初一,当天为“朔”。
- 望:2025年1月16日为农历十五,当天为“望”。
- 晦:2025年1月30日为农历腊月廿九,当天为“晦”。
四、小结
“朔”“望”“晦”不仅是古代天文观测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重要依据。例如,中秋节多在“望”时举行,而除夕则往往在“晦”之后。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与自然节律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