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即使在忙碌或疲惫时也不愿意放下书本。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事。
吕蒙原本是个武将,不善文墨,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的转变被后人传为佳话,也成就了“手不释卷”的典故。
故事简介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 |
| 原意 | 手中不放下书卷,形容勤奋好学 |
| 故事背景 | 吕蒙原为武将,不喜读书,后受孙权鼓励开始学习 |
| 故事发展 | 吕蒙坚持阅读,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
| 结果 | 学识大增,成为文武兼备的将领 |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
故事简述
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吕蒙是一位勇猛的武将,但他对文学和历史并不感兴趣,常常被人认为是“有勇无谋”。有一次,孙权劝他多读一些书籍,提高自己的修养。吕蒙起初并不以为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吕蒙每天抽出时间读书,甚至在行军打仗之余也不忘翻阅书籍。他的学识日渐增长,最终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在政务处理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孙权对此非常满意,称他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从此,“手不释卷”便成为形容勤奋学习、永不放弃的象征。
总结
“手不释卷”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就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吕蒙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坚持不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