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含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的《杂感》。这句话以讽刺和自嘲的语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中书生处境的无奈与感慨。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1790—1823)的《杂感》诗。黄仲则出身寒门,一生不得志,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正是其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
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是士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但并非所有读书人都能功成名就。许多书生虽然饱读诗书,却因家境贫寒、时运不济而难以施展抱负,最终沦为社会边缘人物,受到冷眼与歧视。
二、诗句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解释 |
| 十有九人堪白眼 | 意思是十个读书人中,有九个都被人轻视、看不起。这里的“白眼”指的是冷淡、蔑视的态度。 |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表达了对书生的讽刺,意思是说书生除了读书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本领,无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实中,大多数读书人都被世人所轻视,他们虽然满腹经纶,但在现实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毫无用处。
三、诗句的社会意义
1.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阶层的困境。尽管读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追求,但在实际生活中,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黄仲则本人便是这种命运的典型代表。他的才华与理想未能得到实现,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愤懑。
3. 对读书价值的反思
这句诗也引发了人们对“读书是否有用”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提升,读书应与实践相结合。
四、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虽然不再有“科举”制度,但“书生”的形象依然存在。许多人仍然面临“高学历低就业”、“读书无用论”等问题。这句诗提醒我们:
- 不要只注重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
-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不能仅凭学历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 真正的“有用”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仅仅拥有知识。
五、总结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古代书生的艰难处境,也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知识与能力关系的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应当是既有学识,又能服务于社会的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清代诗人黄仲则《杂感》 |
| 含义 | 多数书生受人轻视,缺乏实际作用 |
| 背景 |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书生的困境 |
| 社会意义 | 批判现实,反思读书价值 |
| 现代启示 | 强调实践能力与社会价值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