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穿秋水典故来历】“望穿秋水”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期盼、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文学作品密切相关,最早出自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典故来源总结
“望穿秋水”最早出现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其中张生在等待崔莺莺时,用“望穿秋水”来形容自己急切盼望的心情。原句为:“我这里望穿秋水,不见影儿。”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张生对崔莺莺的深切思念和迫不及待的心理状态。
后来,“望穿秋水”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广泛用于表达人们在等待某人或某事时的焦虑与期待之情。
二、典故背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望穿秋水 |
| 出处 |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 |
| 原文句子 | “我这里望穿秋水,不见影儿。” |
| 意思 | 形容极度期盼、焦急等待的心情 |
| 使用场景 | 表达对人或事物的强烈期待和渴望 |
| 文学意义 | 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增强戏剧表现力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表达急切心情 |
三、延伸理解
虽然“望穿秋水”最初是描写张生对崔莺莺的思念,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爱情范畴,也可以用于朋友、家人之间的期待,甚至是对未来机会的渴望。这种语言的演变,体现了汉语成语在文化传承中的灵活性与生命力。
四、结语
“望穿秋水”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它的来历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式,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