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面对强敌或压力时,主动后撤以保存实力、避免正面冲突的策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事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出处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当时晋文公为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在城濮大败楚军,取得胜利。
原文节选:
> “晋侯曰:‘吾不能事晋,今退三舍,以避其锋。’”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文公为了遵守之前的承诺,主动后退三舍,以避开楚军的锋芒。
二、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 退避 | 主动后撤,避免直接冲突 |
| 三舍 | 古代行军单位,一舍约30里,三舍即90里 |
| 成语整体意义 | 表示为避免正面冲突而主动后退,通常带有战略性的考量 |
三、用法举例
| 场景 | 使用例句 |
| 军事战略 |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保存实力。 |
| 商业竞争 | 面对强大对手时,暂时退出市场,等待时机再进入。 |
| 人际关系 | 遇到冲突时,选择暂时回避,避免矛盾激化。 |
| 政治博弈 | 在外交场合中,通过退让换取更大的利益空间。 |
四、成语延伸理解
“退避三舍”不仅是一种战术行为,更体现了一种智慧和远见。它强调在面对强敌时,不盲目硬拼,而是通过灵活调整策略,争取主动权。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常被现代人借鉴用于各种现实情境。
五、总结
“退避三舍”源于春秋时期的战争故事,现已成为表达战略性后撤的成语。它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掌握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退避三舍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 含义 | 主动后退以避开冲突,保存实力 |
| 用法 | 战略性后撤、避免正面冲突、化解矛盾等 |
| 现代意义 | 强调智慧应对、灵活策略的重要性 |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使用,也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