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是什么意思】“逃之夭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在遇到危险、压力或不愉快情况时迅速逃离的情景。这个成语带有幽默或讽刺的意味,通常用来形容逃跑时的慌乱和狼狈。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逃之夭夭 |
| 拼音 | táo zhī yāo yāo |
| 出处 |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引申为“逃之夭夭”,形容逃跑的样子。 |
| 含义 | 形容因害怕、紧张或逃避责任而仓皇逃跑,多含贬义或戏谑意味。 |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对逃跑行为的调侃或批评。 |
| 近义词 | 逃窜、逃跑、溜之大吉、落荒而逃 |
| 反义词 | 坚守、迎难而上、迎战、不屈不挠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日常对话 | “他一看到老师就逃之夭夭,根本不敢面对。” |
| 文学作品 | “敌人见势不妙,纷纷逃之夭夭,只留下满地狼藉。” |
| 新闻报道 | “警方赶到现场时,嫌疑人早已逃之夭夭。”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1. 语气问题:该成语多用于轻松或讽刺的语境,不宜用于正式或严肃场合。
2. 对象限制:虽然可以用于人,但更多用于动物或无生命物体(如“逃跑的猫”)的描写。
3. 感情色彩:带有轻微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四、总结
“逃之夭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紧急或尴尬情况下迅速逃跑的行为。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还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和文学创作中。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表达时更加准确和得体。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