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是几点】在中国古代的计时系统中,“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常用于夜间报时。古代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因此,“四更”指的是夜晚的第四个小时段,具体对应现代时间中的哪一时刻呢?以下是对“四更”的详细说明。
一、四更的定义
“更”是古代用来划分夜晚时间的一种方式,通常从傍晚开始计算,直到天亮结束。一夜分为五更,即:
- 一更:19:00 - 21:00
- 二更:21:00 - 23:00
- 三更:23:00 - 1:00
- 四更:1:00 - 3:00
- 五更:3:00 - 5:00
因此,四更对应的是凌晨1点到3点之间。
二、四更的意义与文化背景
在古代,四更不仅是时间的划分,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由于此时夜深人静,人们多已入睡,四更时分往往被认为是“最黑的时刻”,也被称为“子时之后”。古人认为这时候阴气最重,因此一些祭祀、仪式或禁忌活动会在这一时段进行。
此外,四更也是古代巡逻、守夜的重要时间段,许多地方官府会安排士兵在这一时段巡夜,以防止盗贼或突发事件。
三、现代时间对照表
| 更次 | 时间段(古代) | 对应现代时间 | 
| 一更 | 19:00 - 21:00 | 晚上7点至9点 | 
| 二更 | 21:00 - 23:00 | 晚上9点至11点 | 
| 三更 | 23:00 - 1:00 | 深夜11点至凌晨1点 | 
| 四更 | 1:00 - 3:00 | 凌晨1点至3点 | 
| 五更 | 3:00 - 5:00 | 凌晨3点至5点 | 
四、总结
“四更”是中国古代夜间时间划分的一个重要单位,指代的是凌晨1点到3点之间的时间段。它不仅是一种时间计量方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习俗。通过了解“四更”的含义和时间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作息习惯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