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重难反的词语意思】“积重难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不良现象或习惯长期积累后难以改变。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社会、政治或个人行为的批评,强调问题一旦形成习惯或制度,便很难轻易纠正。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积重难反 | jī zhòng nán fǎn | 指长期形成的弊端、恶习或错误观念,难以扭转和改变。 |
二、来源与出处
“积重难反”最早见于《汉书·董仲舒传》:“夫世之衰也,风俗坏也,人情薄也,是故积重难反。”意思是说,当社会风气败坏、人心冷漠时,这种状况已经形成,难以挽回。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用于形容社会问题 | 这个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积重难反,短期内难以治理。 |
用于批评制度或习惯 | 旧的体制积重难反,改革必须从根源入手。 |
用于个人行为 | 他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积重难反,即使想改也很难。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积习难改、根深蒂固、顽固不化 |
反义词 | 痛改前非、幡然悔悟、彻底改变 |
五、使用注意
1. 语境适配:该词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适合描述社会、制度、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2. 语气较重:带有较强的批评意味,不宜用于轻松或中性场合。
3. 搭配得当:通常与“问题”“制度”“习惯”等词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六、总结
“积重难反”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成语,强调了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逆转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准确把握其含义和情感色彩,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进行拓展学习,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故事集》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