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螳螂捕蝉文言文和译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吴策》。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背后隐患的行为。下面我们对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一、文言文原文
>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谏者死!”
>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喻,曰:“君王之左右,皆能食肉,不闻其鸣;今君王之国,虽大,犹有外患。若不虑其后,必有后祸。”
> 王曰:“善!”遂止不伐。
二、译文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身边的臣子说:“谁敢劝阻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阻但不敢直接开口,于是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暗示吴王:
“君王身边的人都可以吃到肉,却听不到他们的叫声;如今君王的国家虽然强大,但仍有外部的威胁。如果不考虑后患,必定会有灾祸降临。”
吴王听了之后说:“你说得对!”于是停止了出兵的计划。
三、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战国策·吴策》 |
成语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故事内容 | 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比喻,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潜在的危险。 |
启示 | 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风险。 |
文学价值 | 寓言形式,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提醒人们要有远见,避免因小失大。 |
四、结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多角度思考,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决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