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结金兰出处在哪】“义结金兰”是一个常用于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志同道合的成语。它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义结金兰”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句话表达了朋友之间心心相印、情谊深厚的意思。后人将其提炼为“义结金兰”,用来形容兄弟或朋友之间基于道义和情义的深厚友谊。
在古代文学中,“义结金兰”常被用来描述兄弟义气、朋友之间的忠诚与信任。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正是“义结金兰”的典型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义结金兰”虽常用于描述友情,但其原始出处并非直接指代朋友关系,而是更广泛地强调“同心同德”的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义结金兰 |
出处 |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原文出处 |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含义 | 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志同道合,具有道义和诚信的友谊。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兄弟或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尤其强调义气与忠诚。 |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 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即为典型例子。 |
现代意义 | 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忠诚与共同目标,多用于赞美深厚的友情。 |
注意事项 | 虽常用于朋友关系,但原意更偏向“同心同德”的精神,不限于友情。 |
三、结语
“义结金兰”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义”与“信”的价值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义结金兰”都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际关系准则。通过了解其出处与演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