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撞晋平公文言文翻译】一、
《师旷撞晋平公》是出自《说苑·正谏》的一则历史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因直言进谏而“撞”晋平公的事件。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感,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中谏臣的智慧与勇气。
师旷作为晋国的乐师,不仅精通音律,更以正直著称。他在一次朝会中,因晋平公在宴会上谈论国家大事时表现出轻慢的态度,便借弹琴之机,用音乐表达自己的不满,最终甚至“撞”了晋平公,以此警示君王应重视贤臣的意见、体恤百姓疾苦。
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古代谏臣的风骨,也揭示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
二、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 文言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呢?” |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夫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师旷说:“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太阳初升;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老年时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点燃蜡烛的光明,怎么比得上在黑暗中行走呢?” |
| 平公曰:“善哉!” | 晋平公说:“说得很好啊!” |
三、文章小结
《师旷撞晋平公》不仅是对师旷智慧与胆识的赞美,更是对“学无先后,惟志是求”这一思想的体现。师旷虽为乐师,却能以音乐为媒介,巧妙地劝谏君王,体现出古代士人“以道事君”的精神。同时,故事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贤臣谏言的重视,以及君臣之间应有的尊重与理解。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谏议文化,也能从中汲取学习与修身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