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不平则鸣”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遭遇不公或不满时会发出抗议或发声。它不仅在文学中被频繁引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或个人遭遇的不满。
一、
“不平则鸣”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韩愈在文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事物如果不能得到公平对待,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后来,“不平则鸣”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发出抗议或表达情绪的行为。
虽然“不平则鸣”并非韩愈首创,但他是第一个将这一思想系统化并用文学形式表达出来的人。因此,通常认为“不平则鸣”是由韩愈提出的。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平则鸣 |
出处 | 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含义 | 表示事物或人因不公而发出声音或抗议 |
提出者 | 韩愈(唐代文学家) |
文学背景 | 属于古文运动时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社会不公、个体抗议等现象 |
三、补充说明
尽管“不平则鸣”在韩愈之前已有类似的思想表达,但韩愈是第一个将其提升到文学和哲学高度的人。他的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平与正义的关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因此,韩愈被认为是“不平则鸣”的提出者,这一点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平则鸣”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更是对人性、社会正义的一种深刻思考。它的提出者韩愈,也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