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如积水空明原文及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句诗文以极简的语言描绘出月夜庭院的静谧与清幽,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境的高洁情操。以下是对该句原文及其译文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原文与译文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小品,文章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记录了他在一个月夜与友人共赏月色的情景。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尤为经典,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内心世界的宁静。
原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庭院中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清澈的水,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一片清澈的水面,再用“藻荇交横”来形容月光下竹影与柏影的交错,既生动又富有诗意,表现出一种空灵、静谧的美感。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中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庭院中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清澈的水 |
水中藻荇交横 | 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 |
盖竹柏影也 |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三、背景与赏析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以及在困境中仍能欣赏生活之美的心境。而“庭下如积水空明”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在平凡的景物中发现美与宁静。
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月夜庭院的美景,更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四、结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苏轼笔下极具画面感与哲理性的句子,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远的意境。通过本文的总结与表格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其含义与艺术魅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文字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学会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